PG电子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电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先导产业。制定实施《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7号)精神,加快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辖市要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实施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基础。为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战略先导产业,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河南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近期重点为2009—2012年,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1亿元,居全国第12位,同比增长38%;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7亿元,居全国第15位,同比增长35%。多晶硅、光伏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电池材料、信息安全等领域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形成了洛阳中硅、中光学集团、凯瑞数码、天空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许昌电力电子等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洛阳硅电子等3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郑州、洛阳等7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占全省90%以上。
但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小,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品层次低,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品大部分为基础元器件,缺乏消费类终端产品。二是产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少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难以应对电子产品快速升级带来的冲击。三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缺乏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工人。四是招商引资竞争力不强。产业配套体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乏竞争优势。
从全球发展态势看,信息技术仍是支撑世界经济长周期增长的主导因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一是电子信息产业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各国仍将继续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宽带和数字电视等,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依然充足,软件、汽车电子、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增长仍然迅猛。二是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硬件制造业增长率明显下滑,但低价笔记本电脑、中低端手机、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应用电子、智能装备、嵌入式软件等派生产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三是竞争核心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规模化和产品个性化成为主要趋势。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模经济特征更加显著,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四是产业转移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产能扩张迅速。电子信息产业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的趋势日益明显,以亚洲地区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产能转移的主要地区。五是企业竞争格局加速调整。许多电子信息企业受订单和融资困难等影响,减产和对外转让资产,部分老牌知名跨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全球业务开始收缩,更多地选择合作或者合资,以求增强竞争力。
从国内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面临深度转型。一是产业速度规模型发展模式遇到严峻挑战。200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仍保持22%左右的增速,但进入7月份后,增速下滑,2009年一季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分别同比下降9.7%和8.1%。二是主导产品升级转型趋势明显。计算机产业正在加速向笔记本电脑、低成本计算机等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将重点发展片式元器件、高频率器件等产品;视听产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产业将逐步摆脱对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大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的进口依赖。三是新兴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使应用电子、智能装备、嵌入式软件等派生产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具备多种功能的数字整合消费电子产品成为发展趋势;服务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光伏、绿色照明、新型电池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四是产业转移呈现集群集聚发展的明显特征。受成本与市场双重导向的影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有望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电子、应用电子等区域产业集群,集群优势和创新优势将成为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下一轮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当前,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加快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仍是高成长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使得成本、要素等各方面都存在优劣变化,为我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其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的强大作用,对于加快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既有劣势也有优势。一是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更新快,周期短,对科技支撑能力的要求高。我省知识力量不够雄厚,技术资源薄弱,发展研发性产品总体不占优势。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在制造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我国以代工制的形式贴牌生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国。相对而言,我省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受区位条件的限制,在出口便利条件上存在劣势。因此要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及物流配送,以弥补地理位置上的不便。三是市场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我省人口众多、地处中原,具有市场优势。但由于电子产品重量轻、体积小,受运输距离制约小,我省产品如果没有竞争优势,未必能够控制本地市场。四是国内外大企业的生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我省如果没有较强的引力点,招商引资将受到相当大的制约,必须通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吸引国内外电子产品企业。五是总体优势不强,但有局部优势。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从产业格局、支撑因素、自身环境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局部还有可利用的条件。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以市场换项目,以市场换技术;要突出重点,在技术总体实力不强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光伏产业、锂离子电池等方面的局部优势。
总体上看,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省要发挥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优势,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先导产业,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为将来发展成为战略支撑产业奠定基础。
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撑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先导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大省。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调整发展的机遇,按照着眼竞争、发挥优势、局部突破、有限发展、分类指导的总体要求,以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市场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集聚发展吸引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光伏、新型电池两大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绿色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5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新型显示三大潜力型产业,滚动实施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培育、新产品及新技术示范推广、产业基地建设5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着眼竞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注重产业、产品发展的市场导向,以形成区域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和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2.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局部突破。集中配置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产品技术和规模的有效突破。3.有限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结合现有基础,区别对待,重点扶持已略占优势的光伏、新型电池等产业,鼓励发展有一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产业,积极发展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等产业。4.开放带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快速做大产业规模。
1.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达到1300亿元,2015年达到3500亿元,2020年突破1万亿元。2.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2015年建成150个,2020年建成200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3.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到2012年,规模超300亿的园区1-2个。到2015年,规模超500亿的园区2-3个。到2020年,规模超1000亿的园区3-5个。
发挥基础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规模扩张,占领光伏、新型电池行业制高点。1.光伏产业。
———巩固提升多晶硅生产优势。加强产业发展引导,上大压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建设万吨级多晶硅、千吨级大尺寸单晶硅产业基地,快速形成上游产业世界级规模优势,限制1000吨以下单套装置多晶硅项目建设。着眼于核心竞争力提升,以高品质、低成本、低污染多晶硅制造技术为重点,开发闭路循环、高效、节能多晶硅制备新工艺,突破物理法、硅烷法、循环硫化床法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高纯多晶硅材料制造工艺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强化原料优势,走内涵式、集约化规模扩张之路,巩固产业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抓住市场快速成长的机遇,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终端产品,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上下游衔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积极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抢占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制高点。2.新型电池产业。
———加快电池产业结构升级。顺应节能环保趋势,瞄准锂离子电池市场,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动车辆、笔记本电脑、数码娱乐、超大容量储能等领域的新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加快混合动力汽车、航空蓄电、电动工具用镍氢电池的产业化步伐,发展新型全封闭、高效能、免维护铅酸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
———培育特种电池优势产业。发挥超级电容与电池“电电结合”的技术优势,立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开发生产特种电池,努力开拓军民两大市场,培育特种电池优势产业。
———积极延伸电池产业链。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形成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原料规模化生产优势,扩大泡沫镍、新型储氢材料等镍氢电池原料生产能力。积极拓展应用领域,鼓励发展市场容量大的电动车辆、电动工具等产品。力争成为国家重要的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着眼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以骨干企业带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以自主创新壮大信息安全产业,以市场优势扩大绿色照明产业规模,以两化融合推进应用电子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新型元器件。加大研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支持发展高频化、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多功能的敏感器件、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石英晶体谐振器等产品。加快现有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发展光电连接器等具有专利技术的产品。
———相关材料。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电子铜箔及铜板带、电子铝箔和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努力突破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集成电路级单晶硅、大尺寸硅抛光片、硅外延片等产品。鼓励发展集成电路用金丝、硅铝丝、引线框架、插座等产品。
———针对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领域的市场需求,研发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安全产品,加快安全防护涉密计算机和服务器、便携式安全计算机、高安全等级操作系统、移动安全代理服务器、信息过滤软件等产品产业化,提高信息安全系统集成能力。
———发挥市场优势,加大创新投入,以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封装为切入点,突破外延片制造技术,增强照明系统设计能力,发展LED芯片制造、LED背光源等产业链上游产品,扩大下游LED半导体照明灯具和LED显示屏生产规模。
———工业电子。依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精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辅助设计、辅助测试等系统和设备,加快推广应用,提高传统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
———电力电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实现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IGBT)器件、智能功率模块、新型电力节能装置等新型电力电子产品产业化。
———交通电子。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实时操作系统平台、数字信号处理新技术,发展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等产品。
———汽车电子。重点发展车用连接器、电子线束、车用多媒体终端等优势汽车电子产品,积极开发车载计算平台等高端产品,引导省内整车制造商积极配套使用本地化电子产品。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行业应用软件。围绕工业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紧迫需求,支持发展工业应用、铁路专用、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等特色软件产品,培育有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和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强与3大通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发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应用的相关软件产品。
———数字内容产业。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动漫研发中心,提高研发能力。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利用网络手段,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搭建软件开发平台,建立企业孵化器,推进郑州软件外包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行业软件定制开发业务,做大软件服务外包规模。
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择机发展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新型显示产业。
———代工制造业。依托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积极吸引终端整机制造企业来豫建设加工生产基地,发展数字化、集成化、个性化的消费电子产品,增强整机产品制造基础,带动我省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消费电子终端产品。支持鹤壁数码科技园等产业园建设,发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发挥光盘生产技术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突破蓝光光盘机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
———移动通信网络产品。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机遇,发展手机、上网本等终端产品,网络接入、信号中继、信号覆盖等网络设备。积极创新增值服务业务,发展手机电视、报纸等网络文化产品和手机购物、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移动电子商务产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跟进移动通信的发展。
———互联网网络设备。瞄准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光纤交换机、IPV6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宽带多媒体接入网关等网络设备PG电子官方网站。
———卫星通信产品等。重点发展宽带卫星通信、新型民用航空通信等通信产品;开发基于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产品。
———光学引擎产业链。突破芯片和光源技术瓶颈,推动硅基液晶显示(LCOS)和数字光处理(DLP)等光学引擎规模化生产,采用代工和自主品牌相结合的方式,突破销售网络与资金瓶颈制约,向投影机整机、微显电视等产业链高端延伸。
———新型显示器件。以液晶玻璃基板为突破口,密切跟踪液晶平板彩电技术发展趋势,发展液晶面板、平板彩电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无机厚膜电致发光(TDEL)显示器产业化进程,开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激光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推进新型显示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新型显示产业。
以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选准切入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在具有优势的光伏、新型电池等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合资合作,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做大产业规模。二是跟踪产业发展趋势,以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大为标准,在绿色照明、新型显示、新型网络通信等领域,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基地型项目,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来豫发展,提升产业水平。三是依托央企驻豫企业,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争取一批央企重大项目布局我省。四是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创新招商模式,采用托管经营等方式,承接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整体转移。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启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基础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依托信息工程大学、中硅等优势科研单位和高校,整合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创新主体的技术开发能力。二是在多晶硅清洁生产、高效低衰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容量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大尺寸单晶硅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以及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提升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四是发挥军转民技术优势,依托中航光电、平原光电、中光学等企业,组建各种军合体,加强军民结合的技术创新,推动在豫军工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展民品技术创新。
积极推动战略合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施优势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扶持一批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优势明显、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突出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是引导骨干企业加强资本运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争创知名品牌,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光伏、新型电池、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拉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推动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重组,整合产业资源,加强与中航工业、兵器集团等大型央企的合作,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通信产品、光电产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优省内优质资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加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终端产品市场的启动和拓展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实施光伏示范小区工程,建设兆瓦级晶硅光伏、薄膜太阳能、聚光太阳能电站示范装置。二是实施“十城万盏”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在省内选择10个城市,推广LED照明技术和产品,对超过1万盏的路灯进行改造,形成规模化的示范效应。三是实施电动汽车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在郑州、洛阳、新乡等市,率先开展公交线路的电动汽车试点示范。逐步将有条件的景区旅游车辆统一改造为电池和超级电容相结合的电动车辆,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开展示范运营。四是实施新型显示设备推广应用工程。制定相关标准及政策,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组织LCOS数字投影设备等新型显示设备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五是实施信息安全产品验证推广工程。积极筹备建设基于国产设备的河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安全灾备中心,验证推广本地化信息安全产品。六是实施新技术体验中心建设工程。建设LED、LCOS电视、电动汽车、微型太阳能电站等各类专业体验中心,扩大我省电子信息产品的整体示范效应。七是实施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工程。以举办全国性电子产品交易展览会为切入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发展航空货运和物流配送,逐步建设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中心。
以城市新区建设为契机,启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打造郑州、洛阳、南阳、新乡、许昌5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鼓励其他省辖市建设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一是郑州市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新型显示面板、消费类电子、软件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二是洛阳市重点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光电元器件等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三是南阳市重点发展光学引擎、数字微显电视、光电信息记录材料等,建设全国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四是新乡市重点发展新型电池材料、电池和电池组等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电池产业基地。五是许昌市重点发展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系统、新型功率电子元器件等,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力电子产业基地。
落实国家关于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落实好国家关于光伏发电、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开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的政策措施。利用好国家支持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推进电子信息企业兼并重组。
电子信息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名录。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联动推进机制,优先落实建设条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切实用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综合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自主创新、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各地市要积极落实相关配套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银企合作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本省产品。鼓励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板募集发展所需资金。
充分发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优势,找准承接切入点,通过招商引资搭建产业化平台,加速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与中央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央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准入、财税、土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建设。优先配置要素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河南电子信息产业。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内外高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结合重大产业化专项和重点项目的实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发展,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聚集发展。积极探索招商新模式,国际招商与国内招商并重,推动产业招商与技术、人才、研发中心引进并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改良西门子法闭路循环生产工艺制备多晶硅,物理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多晶硅铸锭和单晶硅规模化生产。
2.多晶硅及单晶硅切片、晶体硅电池和组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光伏玻璃、EVA胶膜等光伏材料。
3.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电池、碱性锌锰电池、全封闭高效能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磷酸铁锂、纳米碳阴极材料、隔膜等新型电池材料。
4.片式高温、高频、高精度敏感元器件,高速光电连接器,纳米级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电子铜箔、铜板带、铝箔、稀土永磁材料、大尺寸硅抛光片、引线框架等新型电子材料。
5.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用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大功率LED封装,LED灯具、LED显示屏、LED背光源。
6.面向信息安全、铁路、电力自动化、工业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等行业用软件;软件测试支撑环境与平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软件。
9.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快恢复二极管(FRD)、功率集成电路(PIC)、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等电力电子集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系统集成模块、智能功率模块(IPM)和用户专用功率模块(ASPM)等。
12.硅基液晶显示(LCOS)、数字光处理(DLP)光学引擎;投影机和微显示(MD)电视整机产品;液晶、等离子玻璃基板和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无机厚膜电致发光(TDEL)、激光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
13.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设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接入和应用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网络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卫星通信产品等。
14.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安全接入设备、安全存储、容灾备份软件、安全办公软件等。